close

廣和中醫減重 中醫減肥 你該了解數十年有效經驗的中醫診所經驗技術~
中醫減肥需要強調身體體質,只要能識別出個人肥胖的因素,然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施以正確的為個人配製的科學中藥,減肥成功可被期待,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也是我們在中醫減重減肥領域有信心的原因。
廣和中醫診所使用溫和的中藥使您成功減肥而無西藥減重的副作用,也可減少病人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所產生的副作用,不僅可以成功減重,配合飲食衛教得宜,就可以不復肥。
廣和中醫多年成功經驗,為您提供安全,有效的減肥專科門診。

中藥減重和西藥減重差異性:
目前普遍流行的是藥物減肥法,藥物減肥法分為中藥減肥法和西藥減肥法。有些人也會選擇抽脂等醫美方式。
但是在我們全套的中藥減肥計劃中,除中藥外,還有埋線幫助局部減肥的方法。
西藥減肥,除了雞尾酒療法外,早年流行的諾美婷也是許多人用西藥減肥的藥物。
但是近期大多數人都開始轉向尋求傳統中藥不傷身的方式來減肥,同時可應用針灸,穴位埋入等改善局部肥胖。

許多人不願嘗試中醫減重最大原因:
減肥的最大恐懼是飢餓。廣和中醫客製化的科學中藥。根據個人需要減少食慾,但是又不傷身,讓您不用忍受飢餓感
讓您不用為了減重,而放棄該攝取的營養。

廣和中醫還使用針灸和穴位埋線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肥。
許多人來看診的人,都相當讚許我們的埋線技術,口碑極好!
這類新型線埋法的效果可以維持約10-14天 但不適用於身體虛弱,皮膚有傷口,懷孕、蟹足腫病人,必須要由醫師評估情況才可。
如果您一直想要減肥,已經常試過各類坊間的西藥還是成藥,造成食慾不振或是食慾低下,甚至出現厭食的狀況,營養不良的情形


請立即尋求廣和中醫的協助,我們為您訂做客製化的減重計畫,幫助您擺脫肥胖的人生!

廣和中醫診所位置:

廣和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和中醫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RV15VDEVECPO15CEWC15

 

... 據國際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中心(ICGEB)3月18日的消息稱,該中心的分子病毒學實驗室組長亞歷山德羅·馬塞洛與義大利當地的一個工作組一起,對新冠肺炎病毒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 3月1日,義大利東北部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發現並確認了第一批新冠肺炎病例。當地迅速成立工作組,對該地區流行的新冠肺炎病毒進行分離和測序。該工作組成員包括迪利雅斯特診斷參考中心負責人和迪利雅斯特科學園區的基因組測序平臺負責人亞歷山德羅·馬塞洛。 ICGEB將感染者的陽性拭子接種在細胞上,最初從4個樣本中檢測出有病毒存活。之後對所有樣本的病毒RNA基因組進行快速全基因組測序。得益於迪利雅斯特的發達的科技水平,基因測序的結果很快就出來了。 這一舉措迅速獲得了兩項重要成果:在對病毒分離株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後,可以了解大流行期間病毒的遺傳進化,並跟蹤該地區病毒的起源;可用的病毒分離株能夠使病情診斷、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的研究有效進行。ICGEB用於致病性病毒操作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具有特殊的工程設計和控制功能,使研究人員可安全地處理包括冠狀病毒在內的已知或可能存在的人類病原體。該實驗室的初步工作將集中於對新冠肺炎病毒進行分子檢測和血清學檢測。這項工作對於新冠肺炎確診人群是至關重要的。 這些成果將免費提供給ICGEB的其他研究人員,以便候選抗病毒藥物可在新冠肺炎病毒上進行測試,幫助研究人員充分研究能夠中和這種病毒的免疫反應,這是治癒新冠肺炎的第一步。人們才剛剛開始了解新冠肺炎這種全新的疾病,所以為了解開複雜的宿主細胞對感染的反應,並確定關鍵的弱點,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研究。 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地區主席馬西莫·費德里加和負責衛生的副總統里卡多·里恰爾迪對這些結果表示高度讚賞。 ICGEB總幹事勞倫斯·班克斯表示,迪利雅斯特的當地科學專家小組,包括亞歷山德羅·馬塞洛和他的實驗室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堪稱典範。他們迅速和勇敢的行動,使得監測和診斷工具得到改進,並且他們改進了預防和治療戰略,這代表了科學合作可以最有力的解決影響全球的緊迫問題。 為了表示對國際社會的支持,中國醫藥城(CMC)的張小兵書記將協同位於北京的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ICGEB的附屬中心)向迪利雅斯特提供醫療設備。張小兵表示:如今,在世界範圍內戰勝新冠肺炎是我們共同的目標。CMC將與ICGEB攜手共克時艱。 The SARS-CoV-2 virus has been isolated and the full genome sequenced at ICGEB Trieste – Italy     Alessandro Marcello, Group Leader, Molecular Virology laboratory, together with a task force team established by the Region, has reached a first, major goal in the battle against coronavirus.     In the Friuli Venezia Giulia Region in North-Eastern Italy, the first cases of COVID-19 where identified on 1 March 2020. A task force to isolate and sequence the SARS-CoV-2 virus circulating in the Region was swiftly formed to include Alessandro Marcello, together with the Heads of the diagnostic reference centre in Trieste and the Genome sequencing platform, AREA Science Park of Trieste.  Positive swabs from infected individuals were seeded on cells at ICGEB, and the virus was rescued initially from four samples. Rapid full genome sequencing of the viral RNA genomes was then obtained for all samples. This result was obtained in such a short time thanks to the network of scientific excellence present in the city of Trieste.     Two important results were achieved: first, full-genome sequencing of viral isolates is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evolution of the virus during the pandemic and to track the origin of the viruses that reached the Region.     Second, the availability of viral isolates allows research on diagnostic, antivirals and vaccines to take place effectively. The biosafety level 3 laboratories for pathogenic virus manipulation at the ICGEB has special engineering and containment features that allow investigators to work safely with known or possible human pathogens, including coronavirus. Initial work focuses on the setup of molecular and serological assays for COVID-19. This work is essential to identify infected individuals and those who had already experienced the infection.     These tools will be made freely available to other researchers of the ICGEB constituency. Candidate antiviral drugs can now be tested on the virus, which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a cure, and the immunological response capable of neutralising the virus can be fully studied. COVID-19 is a completely new disease that we are only starting to understand.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unravel the complex host cell response to infection and to identify key vulnerabilities.     The President of the Friuli Venezia Giulia Region Massimo Fedriga, and the Deputy President responsible for Health, Riccardo Ricciardi both expressed their keen appreciation on these results.     Lawrence Banks, ICGEB Director-General has stated that the work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team of local scientific experts in Trieste, including Alessandro Marcello and his laboratory, are exemplary. They reflect a swift and courageous action that should lead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surveillance and diagnostic tools to respond to the current crisis and to lead to improved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is represents the best that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can strive to achieve to address urgent issues affecting the entire planet, and building solidarity and hope.     In a show of international support, Mr. Zhang Xiaobing, President of China Medical City (CMC), Taizhou, China, together with the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NCBD, Beijing, ICGEB’s Affiliated Centre, are sending medical equipment to Trieste. In January 2020, the cooperation agreement for the ICGEB China Regional Research Center was signed in Taizhou to deepe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in many fields. 「At this moment」, President Xiaobing says 「overcoming COVID-19 outbreaks worldwide is a shared goal. The CMC stands together with ICGEB.」     ICGEB stands together with Trieste, with the Region, with Italy, and with all countries in facing this health crisis. Press contact: Suzanne Kerbavcic Head, Communications, Public Information & Outreach, ICGEB kerbav@icgeb.org Tel: +39-3405971692

 

 

內容簡介

  ◎你知道「鈔票」是清朝咸豐時的發明嗎?
  ◎同樣是大量印鈔票,為什麼英國成就霸業、中國卻搞得民窮財盡?
  ◎鴉片戰爭的起因不是鴉片,是貿易順差——因為大清帝國賺太多白銀。
  ◎武昌起義之後,國父為什麼要把總統位子讓給袁世凱?跟借錢有關。

  
  中國,一直自己寫歷史改朝換代,直到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一聲令下,英國貿易艦隊強行介入,
  英國人用政府借貸、貨幣發行、國際貿易,強行闖入大明王朝這個封建的中國,
  最後,全盤改寫了中國現代史。
  
  作者李弘女士,大學念的是金融,並在研究所時期到英國劍橋念歷史。
  她用金融梳理歷史的脈絡,從金融的角度看中國歷史。
  
  ◎白銀時代──當銀兩作為支付工具,也引發了戰爭
  明朝萬曆皇帝的時候,「中國製造」的產品已經賺遍全世界。
  大明王朝滅亡,流寇是結果而非原因,原因與「銀本位」有關。
  為了把中國產品賣給全歐洲人,女王特許成立「總代理」英國東印度公司。
  這家公司在全世界蒐集白銀買中國貨,他們怎麼促成英國成為世界首強?
  中南美洲鬧獨立,導致國際銀價波動,短缺白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怎麼辦?
  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強行進口鴉片至中國,引起鴉片戰爭。
   
  ◎英行時代──央行本來只服務國王,後來為何服務全民?
  英國長期打仗,讓國庫虛空。英王把債務動到人民身上,催生出英格蘭銀行。
  英行除了替政府發行債券外,還替政府發行貨幣,中央銀行的概念從此誕生。
  咸豐皇帝因缺錢而發鈔,為什麼這鈔票市場不要?同時期英國皮特首相卻因大量印鈔而幫助英國打勝法國?
  為何中國因金融而衰敗,而英國卻因金融而富強,甚至建立日不落國?
  
  ◎分流時代──讓貨幣和稅務告訴你為何末民初中國四分五裂
  大清帝國只有民間金融,皇帝不需要,因此金融無法誕生在中國。
  貿易能完整金融制度,但大清也不買舶來品,哪來的國際貿易。
  割地賠款和五口通商,導致外國銀行們在中國發行鈔票,同治皇帝號稱中興,卻根本忘了金融。
  光緒皇帝提倡洋務運動,沒料到厘金稅制肥了地方瘦了中央。
  中國到底什麼時候才建立中央銀行之類的機構?
  
  ◎集權時代──貨幣到底是建國還是害國,問蔣介石就知道
  國父為什麼要讓袁世凱當總統?梁啟超為什麼要替袁世凱賣力?跟錢有關。
  北伐成功為什麼中國不算統一?因為貨幣還沒統一!
  貨幣崩盤怎麼讓國民黨丟了大陸?怎麼會同時催生了人民幣?
  人民幣非金本位也非銀本位,卻取代法幣流通,創下貨幣發行史上的奇蹟。
  中國的華爾街本來在天津你知道嗎?為何搬去上海?
  為什麼全球經濟對策都聽英國凱因斯的,世界霸權卻從英國變成美國?
  
  ◎精英時代──二十世紀開始,世界不由政客主宰,而是金融精英
  政客治理國家,但金融精英主宰世界,尤以央行行長們為首。
  中央銀行行長在位時間往往比總統還久,哪些行長在主宰世界?如何主宰?
  主導世界的不是大企業家,而是金融巨頭們。他們連債務都能包裝成金融商品拿來賣,釀成金融危機,別說你身邊沒人受到雷曼兄弟影響。
  接著,金融法規鬆綁、加上購併,造成大而全的金融超市出現,也形成大到不能倒的麻煩。金控集團對國家經濟而言,是福也可能是禍。
  
  金融並不是在歷史的一角盤踞,它一直主導著現代歷史的演變,
  金融在歷史上的定位,占的分量,需要你我脫離主觀意識去看,
  透過本書,你將得以擁有新的歷史深度!
  
名人推薦
  
  實踐大學財金系講座教授、湖南大學金統院特聘教授海外院長/沈中華
  厚朴投資董事長/方風雷
  中國世界經濟學學會理事、經濟學家/王福重
  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
  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常務副會長/衣錫群
  中央匯金副董事長/李劍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弘


  資深投行人士,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業,師從大英帝國史與全球史名家。職業生涯主要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領域。喜愛收藏與寫作,曾出版《京華遺韻》,展現西方人版畫描繪的帝都老北京。

  目前為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總經理,公司戰略規畫委員會負責人,在中國與美國獲得學士,碩士與MBA學位,職業生涯主要在金融領域。1998年加入中金,先後擔任投行部總經理、執行總經理等,曾服務於中國人民銀行、美國富國銀行、摩根士丹利(亞洲)、匯豐投資銀行等機構或公司,擁有超過25年投行經驗。

目錄

推薦序一銀在世界飄盪,直到到了中國,他才找到安生立命之處/沈中華
推薦序二金融造就日不落國,讓中國近代史轉向/方風雷
自序一切皆屬「未來」:金融仍在改變歷史
 
第1章    白銀時代──

銀兩作為支付工具,實體貨幣誘發實體戰爭
女王伊麗莎白直指萬曆皇帝
白銀飄洋過海,製造大明王朝巨額順差
「中國製造」兩百年前就賺遍全世界
銀本位推翻明朝,卻造就大英帝國
貨幣觀念啟蒙時代:中國人避、西方人迎
女王特許,這家公司讓英國躍居強國
東印度公司炮火金融,統治印度
鴉片扭轉貿易逆差,大清大英衝突難免
銀價波動了東印度公司,促成鴉片戰爭
多行不義,公司統治時代終結
 
第2章    英行時代──
央行本來只服務國王,後來為何服務全民?
英王沒錢,促使倫敦成為商貿金融中心
英法戰爭催生英格蘭銀行,央行誕生了
替政府發債、替政府發鈔,中西想法不同
咸豐印「鈔票」換打臉,皮特首相卻打勝仗
咸豐徵厘金促亡國,皮特徵所得稅得霸業
銀行其實沒幫到工業革命
十八世紀就有「泡沫」,連累股份制企業發展
倫敦紳士資本主義的兩張臉孔
世界金融中心為什麼是倫敦?
央行本來很自由,何時開始有了公共責任?
 
第3章    分流時代──
貨幣與稅務告訴你清末民初為何中國四分五裂
金融為什麼誕生在英國、而非中國?
大清帝國只有民間金融,皇帝不需要金融
大清國不買舶來品,哪需要國際貿易
國家支持的販毒——鴉片戰爭打開五口通商
中國土地上流通外國貨幣,同治皇帝忘了金融
赫德,在清朝當官的英國人,財金改革救中國
洋務運動幫不了資本形成,肥地方瘦中央
外國銀行們在中國發行鈔票,國家主權何在!
大清的新精英階層與金融現代化
李鴻章終於上了金融課,大清終於有戶部銀行
 
第4章    集權時代──

貨幣幫你建國、害你亡國,問蔣介石就知道
有了金融,英國用錢打開中國,不用槍砲
財政部長梁啟超的壯志與未酬
袁世凱憑甚麼取代孫中山?就憑他借到錢
英國首強地位為什麼被美國取代?
北伐成功為什麼中國不算統一?貨幣還沒統一
中國難道沒有銀行家了嗎?有,陳光甫
中國的華爾街怎麼從天津變上海?
世界從此美國說了算,但財金對策聽凱因斯的
貨幣崩盤,國民黨丟了大陸
非金非銀本位,人民幣的信用奇蹟
 
第5章    精英時代──
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不由政客主宰
政客治理一國,金融精英主宰世界
統治世界的央行行長們
金融巨頭們呼風喚雨,不小心淹死自己
啥都不缺,就缺人品,所以必須監管
客戶利益至上,金融業者忘了嗎?
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概念都能包裝成金融商品?
大而全的金融超市,大到不能倒的麻煩
另類投資基金,靜水深流的大贏家
金錢流動如何改變二次大戰之後的世界
我們說的不是金融,是信用!
 
後記 精英的時代也過了,我們要自己掌握金融命運
      
 

推薦序一

銀在世界飄蕩,直到到了中國,他才找到安生立命之處


實踐大學財金系講座教授、湖南大學金統院特聘教授海外院長/沈中華

  九把刀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個沈佳宜;沈從文在《邊城》中,描述在湘西鳳凰城的苗族悲劇愛情故事,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個「翠翠」;周星馳拍了一部台灣人無緣看到的電影《美人魚》,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美人魚;這些都表示當人在外闖蕩,但心的深處都希望有一停泊可依靠的地方,以安置他的心靈。如果,銀是一個男人,他的沈佳宜、翠翠及美人魚是什麼?它希望可停泊依靠之地又在何方?

  答案是中國。

  自十五世紀開始,銀在世界飄蕩,直到到了中國,它才找到安身立命之處。銀在別處並未受到重視,在十六世紀,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和馬雅文明,將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廣闊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西班牙在中美墨西哥發現了銀礦,從此銀由中美洲,逐漸漂過了大西洋流到歐洲,銀雖然也受到歐洲人的喜愛與重視,但並未到痴迷的程度。此外,銀的迅速增加使國際銀價大跌,使其在歐洲購買力下跌。

  但是,中國人對銀有一份狂戀,由於金的極端稀少,在中國大地,凡是與商業往來相關的重要人士,所有物與事均以銀衡量。例如,在1620年宋徽宗時代的《金瓶梅》一書中,西門慶的大房將潘金蓮賣掉的價錢是20兩白銀;明萬曆9年,張居正實施一條鞭法,首創規定老百姓必須用銀繳稅,不許實物抵減,正式建立了銀本位。1895年,清朝在日本馬關條約賠的是2億兩白銀(庫平銀);辛丑條約中,清朝賠款白銀4億5,000萬兩。而在日常生活中,大俠吃完飯、喝完酒,付錢時說不用找了,給的是碎銀;賣金的地方叫銀樓,存、借錢的地方叫銀行,民國初期銀行發行的紙鈔叫銀元劵,在中國,銀就是一切。
 
  所以當西班牙人發現,銀在中國的購買力遠超過西方,很自然的,銀便越過印度洋來到了中國。當西班牙人用銀交換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時,發覺中國的東西太便宜了,銀終於找到它安身立命之處。

  從此銀大量的輸入到中國,而中國不需要別人的東西,是貿易順差國,貨幣供給量的上升,帶來明朝景氣的繁榮。

  1870年是銀轉換價值的一個關鍵的年代,隨著銀礦的發掘,氰化法過濾雜質萃取白銀的發明,歐洲各國逐漸實施金本位。在國際上,金銀比價由過去固定的1:15,開始上升,銀日益被邊緣化,各國對銀的態度也影響中國的購買力。

  《綠野仙蹤》的作者法蘭克‧鮑姆(L. Frank Baum)是一個小記者,也是銀本位制度的忠實擁護者,鮑姆說:「中國在對外貿易上是個銀本位的國家,但自從國際間放棄白銀本位後,中國貨幣的對外購買力大貶,而桃莉絲和她的朋友(美國的白銀政策),給這個脆弱的瓷器城(中國)帶來了驚嚇和破壞。」

  美國曾有過四次購銀法案,曾短暫使銀價起死回生。在美國中西部農民及銀礦主要求及抗議示威下,1878年通過《布蘭德─艾利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1890年《謝爾曼白銀購買法案》(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1918年的《畢特門法案》(Pittman Act)與《1934年白銀購買法案》(Silver Purchase Act of 1934);支持1934年法案的參議員認為:「銀價提高,中美貿易可以增加10倍,中國經濟會振興,還能銷掉美國過剩的汽車與小麥……」。

  結果恰恰相反,中國的投機客把購銀法案視為套利的機會,將銀運往美國。在上海的金融歷史博物館,一張圖片道盡購銀法案的影響──一個苦力雙肩背拉著一箱銀,送往要到美國的輪船。一個不生產銀的國家竟還出口銀,銀的輸出使貨幣供給下降,更惡化中國已衰退的經濟,而央行總裁及財政部長當時應立即加收杜賓稅,抵消美國在全球吸銀的非市場化貨幣政策。

  頹頹老矣的銀已不再吸引世人的目光,但傷害他最重的人,正是他曾最愛的人:中國。最後的一根稻草是1933年,財政部長宋子文的廢兩改元政策,兩是銀兩,元是廣義貨幣之代稱。中國的貨幣發行不再用黃金及白銀做儲備,從張居正開始的中國銀本位,正式宣告結束,世上最後一個銀本位國家走入歷史。

  今日只有一些少數民族,如苗族、土族、白族等仍然大量用銀作為裝飾品,他們「無銀不婚」,沒有銀,男人娶不到老婆,銀仍受到重視,但只有商品價值。

  銀見證了中國的歷史演化,它曾經在中國風光無限,但它畢竟不敵黃金的燦爛與稀少性;今天,中國在市場上大量收購黃金,中國也不要它了,銀曾經倚門而望的中國,終背棄它而去。沈佳宜、翠翠及美人魚的影像也漸漸模糊遠逝消失,只存在夢境中。

  本書作者李弘在大學攻讀金融,研究所時期則在劍橋鑽研歷史。本書描述中國近代金融史,引述故事極富趣味又符合史實,令人讀了無法罷手,而照片收集極為豐富,更顯示作者的用心,想必定長期耕耘此領域。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好書,我鄭重推薦它。

  (本文作者沈中華為美國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曾榮獲美國艾森豪獎學金,擔任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委員、臺灣銀行與金控獨立董事、臺灣大學教授、政治大學金融學系系主任、中央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系主任、香港金融局訪問學者、美國舊金山及聖路易聯邦準備銀行訪問學者、荷蘭中央銀行訪問學者,以及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硏究所硏究。)

推薦序二

金融造就日不落國,讓中國近代史轉向

厚朴投資董事長/方風雷


  多年前,日本一位財金官員與我聊起他的困惑:「日本經濟一度居世界第二,政制體系亦算成熟,為何金融市場卻不夠發達?」我跟他說,那是因為你們不講英語。

  我所言之意,當然不僅指語言。語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其背後是人類置身其中的歷史、文化和生活實踐。我向許多好友推薦過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所著的《英語民族史》(A History ofEnglish-Speaking Peoples)。自工業革命以後,英國和美國這兩個英語國家相繼雄霸世界兩百餘載,絕非偶然。縱觀當今世界,最發達的金融市場在哪裡?紐約、倫敦、香港,以及近年來機構投資者十分活躍的新加坡。這些金融市場均有深厚的英語文化背景。

  哲人有言,觀天下大勢,無論政、軍、經、文,雖紛繁複雜,但其源概出於歐洲。特別是金融,得讀懂英國。大不列顛是一個思考的民族,為世界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英國人創造思想,美國人付諸實踐,按中國傳統文化說法,即一個立言,一個立功。如果想要洞悉全球金融市場,把握監管趨勢,不僅要關注美國,更要研究英國。

  現代世界諸多制度均為英人古老規則之延續,當今世界兩大主要法系之一的普通法系(common law system)就源於英國。普通法制遵循判例的特點,使得法律的形成和演變,能內在於市場運行之中,更能適應複雜多變的金融發展要求,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的辯證統一。學界普遍認為,普通法制對投資者保護程度比大陸法制更高。以英、美為代表的普通法制國家的資本市場,一般都比以德、日為代表的大陸法制國家更發達。

  時至今日,英國對全球規則的制定依然舉足輕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英國經濟學家麥克.泰勒(Michael Taylor)提出的「雙峰」(Twin Peaks)理論基礎上,英政府對金融監管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撤金融服務局,代之以審慎監管局和金融行為監管局,開啟「雙峰」監管模式,受到各國廣泛關注。美國財政部一份報告指稱,這一模式「可能會是未來最理想的監管結構」。其加大行為監管力度、增強審慎監管的前瞻性思路,對金融監管改革及未來金融業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所以,我稱英國為「老謀深算的金融規則制定者」,乃名副其實。所謂「老謀」,指其淵源深厚,謀略老到;而所謂「深算」,則謂其考慮縝密,設計精良且具前瞻性也。

  李弘女士的這本《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回溯東西方,特別是英、中兩國金融演變、互動的歷史,為我們了解世界金融規則之淵源及背後理念,提供了嶄新視角。

  李弘是五道口首批畢業生,學術功底深厚,且一直在金融改革大潮的浪尖行走,對國內外金融業發展有透澈認識。她背後還有兩位英國先生的支持,一位是她在劍橋大學深造時的導師──克裡斯多弗.阿蘭.貝利爵士(C. A. Bayly),其為劍橋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暨聖凱薩琳學院院長,擅長英帝國史和全球史的研究。貝利教授研究了大英帝國時代下,英國人制定的規則如何蔓延至全球不同角落。其著眼點並非倫敦,而是那些受西方影響的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如何以當地傳統和視角磨合外來規則,從而提出東西方互動共同塑造現代世界的論點。因其對歷史學的突出貢獻,貝利教授被授予爵位。還有一位是她的丈夫──一位很有品位的英國男人,他不僅在英國歷史、文化、金融專業知識方面,還在日常生活上對李弘的寫作給予了默默支持。

  相信這本《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能給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在圖文展示和時空穿越中,了解英國,了解世界,也了解我們自己。

  (本文作者方風雷出生於中國湖南,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在哈佛大學商學院進修高級管理學課程。1993年開始參與籌建中國首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成為「第一代中國本土投資銀行家」。曾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副總裁、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中國工商東亞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等職。之後,創辦厚朴投資管理公司,目前擔任董事長。)

自序

一切皆屬「未來」:金融仍在改變歷史


  報考大學時,我選擇的是考古系,結果沒考上,陰差陽錯,跑去學金融,接著進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還涉足過非銀行金融領域。後來回過頭又去歷史岸邊拾貝,還是靠「新聞」引了路。什麼新聞?就是百多年前的古舊《倫敦畫報新聞》(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真正感到自己的歷史知識貧乏,應對不了各方的壓力,是在16年前。那年,我們一個3人小組,在老闆方總的領導下,開始幫助中國石化啟動改制上市項目。很多人都相信,資本市場是個有魔力的地方,只要公司上了市,就能一夜成名,踏上現代企業制度頒獎的紅地毯。可現代企業制度具體是什麼樣,大家都模模糊糊。1997年的中國石化,這家由行政劃撥拼裝(以行政命令移轉經營權)起來的大企業,擁有120萬個員工,上萬個下屬企業,卻瀕臨破產邊緣,眼看著就要解散。這樣的公司怎麼能上市?還想去紐約、倫敦,真是天方夜譚。在辦公大樓四面兜圈的走廊裡,我憂心忡忡的跟在方總身後,不依不饒的討教:「怎麼讓中國石化一年之內變出30億的淨利潤?」方總頭也不回的說:「你們去查英國石油公司1984年上市的招股書(編按: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發行股票時,必須就發行中的有關事項向大眾公開的邀請性法律文件),就從那裡面找到答案。」

  就這樣,我們重遊了一家英國國企1980年代、40年代、20年代,回顧了它曲折的過去和神氣的90年代。回想起來,那只是一種走馬看花,而忽略了英國一百多年的公司制度、金融市場、商業理念演變的過程。即便我的興趣再大一點,當時的書籍也實在有限。真希望有一本小書能隨便翻翻,幫我們找到捷徑,能夠方便的回溯西方以及東西方金融交往的長長久久。

  從版畫看歷史,從歷史看金融

  我有一個興趣,是收藏西方製作的中國題材舊版畫,因此我常常在舊書店裡翻找《倫敦畫報新聞》。讓我詫異的是,早在相當於明末清初的年代,英國就已經出現了不少以財政金融為題材的版畫。
  
  這也就是說,我多年對西方金融史的好奇心,啟蒙卻是「童書」式的版畫。兩年前,《財新》雜誌電子版主編繼偉先生要我為雜誌寫點什麼,希望是圍繞著我的金融本行寫。所以,我選擇1588年前後。縱覽東西方金融演變的歷史,並把這一路的演變劃分成五個時代,即:白銀時代、英行時代、分流時代、集權時代和精英時代。

  在充滿傳奇的白銀時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和大明的萬曆皇帝,親手為我們推開現代金融的第一道大門。看到西班牙人和南美原住民,辛辛苦苦為全球貿易創造出第一筆世界貨幣。1588年,更強悍、更野蠻,也更精於組織的英國人攆走了西班牙人,成了世界貨幣的新主人。跟著嘩嘩流入東方的白銀,我們來到萬曆九年(1581年)的大明,見識了首輔(編按:是指首席內閣大學士,名義上無宰相之職,實有宰相之權)張居正以「一條鞭法」命名的白銀賦稅改革。1600年,英國女王授予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特許權,原本荷蘭人拿手的東西方貿易,在英國人手裡登峰造極。1699年是中國人應當銘記的年份,那一年東印度公司的商船首次抵達廣州,中國人從此遭遇持續了兩百多年的大麻煩。

  從1694年開始,一紙皇家特許令開啟了英格蘭銀行(簡稱英行)時代。在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裡,英行手握特權,建立了英國的國民債務體系和全球金融信譽。出於公共利益的目的,1844年的《銀行法》把它一分為二,同時,英行的一紙鈔票被議會確認為法定的貨幣。英國人創造了奇蹟,不僅控制了世界貨幣,而且連續幾個世紀為全球金融貿易訂立規矩。全球霸權,靠的不僅僅是經濟實力,更靠規則的操控力。1913年,美國學會了英格蘭銀行的這套遊戲,成立了聯邦儲備系統,有了全國統一的貨幣。在兩個講著同一語言的老對手之間,世界的金融霸權開始了又一次轉移。

  1840年開啟的時代,中國人都會刻骨銘心,但刀鋒並不是金融。從西方統治者的視角看,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大分流的時代。18世紀中葉,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1794年,來華覲見乾隆皇帝的英王喬治三世特使馬嘎爾尼勳爵,發現東方有一個大市場,但不幸坐落在一艘豪華的龍船上,停泊在巨浪即將來襲的太平洋岸邊。1840年,英國和大清為鴉片和白銀開戰,待塵埃落定,1847年,上海出現了第一家英資銀行。一邊是西方科技為世界經濟加速,資本為「全球化」鍍金;另一邊,卻是1895年東方帝國可悲的甲午敗仗。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和世界大潮分流岔道的大清朝廷,自己的末路財政,竟然懸於它所痛恨的西方人給予的外債施捨上。

  以1897年通商銀行成立為里程碑,中國人終於踏上了財政金融集權之路。這是一個極為艱難混亂的時代,因為直到下個世紀中期,貨幣發行、國家信用、銀行信貸等並沒有集於良政之手,而是為列強、官商、革命黨、軍閥和貪腐的國民政權操控。此間的大事件包括:1928年財政部長宋子文主持成立中央銀行;1933年依據法律「廢兩改元」,再推法幣,結束了千年的貨幣混亂;以及1948年底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壟斷國家貨幣發行,集中統一全國財權。

  經歷了世紀大危機與兩次世界大戰的西方,在這個時代也走在相同的道路上:從1933年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1944年形成的布列頓森林體系,到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設立,實質上都是利用財政、貨幣、信貸等手段,加強了權力對國內國際經濟的集中控制。

  最後,迎接我們的是星光閃耀的精英時代。首先被請上舞臺的就是紐約的老J.P.摩根,1912年他參加了國會聽證會,能言善辯的他把一場聽證會變成了個人的演講會,贏得了滿堂彩。金融的燈光從此更多的聚焦在聲名顯赫的個人身上。

  「二戰」後,央行的體制機制與世界霸權相對定型,和平年代為金融發展提供了最友好的環境。1980年代末雷根和柴契爾夫人上臺後,企業家和市場獲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間。1999年,美國終止了1933年推出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標誌著金融家影響力空前強大。

  1971年在瑞士達沃斯創立的「世界經濟論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世界在聆聽包括來自金融界的各路精英,以個人的名義為人類的命運集體發聲。1987年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主政美聯儲,金融創新駛入快車道。擁有智慧財產權、財富和各種特權的精英們,連結著市場、機構、社會、政府和國際社會,他們的思考與舉動,日益成為解讀金融乃至世界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從歷史解讀過去,從金融看見未來

  在梳理的過程中,我儘量遵從導師克利斯多弗.貝利勳爵在《現代世界的誕生》一書裡教給我們的思考方法。第一,要把世界看成是多中心的。在西方史學偏重大英帝國和列強的時代,貝利教授帶我們去看了中東、東南亞、東亞、南亞和北非,它們在不同的社會領域、經濟生活中保持著活力與創新力,它們和「現代世界」共同誕生。把世界看了近百年的語言學家周有光老先生說:「過去從國家看世界,現在從世界看國家。」我想,他也是指同一個方法。第二,時代為什麼發生了變化?是物質決定的還是精神決定的?是政府推動的還是市場推動的?是靠精英引領,還是靠大眾的激情?貫穿著什麼樣的文明基因,又給後人留下了哪些文化積累?就是在金融這樣一個細分的經濟領域,也迴避不了這個「第一推動力」的問題。貝利認為,經濟的發展似乎不能證明它總是先於其他因素起步,不同的社會領域在不同的時間裡,以不同的程度相互影響,相得益彰。

  我最敬愛的一位智者是資中筠先生。她提到過一件事,是美國一位歷史學教授對中美學生拜師的比較。對同一個為什麼學歷史的問題,美國學生說是為了興趣,中國學生說為了救國。為興趣讀歷史,我在英國時也感受到這種奢侈。那裡每年出版的歷史題材的書籍,排山倒海,收羅了各種或時髦或早已褪色的話題,還時不時在暢銷書榜上占據鼇頭。優秀的年輕人雲集在優秀大學的歷史系,他們並不一定想成為歷史學者,但對過去充滿好奇。其實,為興趣讀歷史絕不會讓人止於興趣。日本的歷史名家池田大作說過,當今正是需要樹立正確歷史觀的時代,「深刻而正確的歷史觀,就是對未來人類最好的饋贈」。我們在為興趣看歷史熱鬧的時候,應當要記住這句話。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612375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7 x 23 x 2.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女王伊麗莎白直指萬曆皇帝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在英國被視為具有雄才大略、承先啟後的君主,儘管她是一位女王。在她當政的45年(1558∼1603年)裡,英國經歷了殘酷的宗教戰爭,王室內鬥不斷,這個不起眼的落後農業島國,卻在她的帶領下,發展成為具有海上霸權的歐洲強國。她推崇重商主義的理論,熱衷莎士比亞的演藝,她敢挑釁當時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帝國,一舉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她鼓動英國人到海外拓展,開啟了英國的殖民地貿易。她終身未嫁,沒有為王室製造繼承人。

令我們感興趣的,主要倒不是女王的艦隊或者是她的私人生活,而是她繼承了其父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的開端,為英國金融業改革開放打造了一個新局面。

英國的中世紀和中國有點相像,社會重農輕商,尤其反對不勞而獲。直到十五世紀,英國人口總共不到五百萬,倫敦只有幾萬人。貴族莊園主的經濟自給自足,沒有發展「信用」的迫切需要。當時世界上金融最發達的地方是威尼斯,英語中的「現金」、「債主」、「信用」、「帳單」這些詞,都是從義大利商人那裡學來的外來語。皈依羅馬天主教的英國王室,乾脆實施了《反高利貸法案》,不允許民間搞什麼借貸。唯一的例外是住在倫敦城裡的猶太人,他們可以不受此法案的制約,但也因此被認為天生是貪婪小人,不受重視。所以不論是法律,還是良心,商人們對從事信用活動都很糾結。

亨利八世是英國國王中的異類。為了離婚,他和羅馬教皇吵翻了天,最終脫離了天主教的管轄,搞了個英國的國教。他自己是個名牌控,為了買法國人製造的那些高檔奢侈品,搞得聲名狼藉。亨利八世索性把《反高利貸法案》改一改,允許借貸,只要能付利息就行了,這樣自己也獲得了揮霍的自由。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oAk205z.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1246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竹南減重不傷身的方法公館鄉虛胖中醫減重方式竹南針灸減重中醫診所后里減重門診
台中北區針灸減肥中醫診所 石岡有效預防復胖的中醫減肥方式 豐原中醫減肥推薦的中醫診所新竹減肥門診推薦 竹北減重不傷身的方法 新竹減肥專業中醫診所推薦針對胖因調治太平中醫減肥埋線 桃園觀音針灸穴位埋線減肥 大雅中醫減肥推薦的中醫診所梧棲有效的中醫減重配方 造橋有效減肥中醫的中醫減肥方式 南港減肥專業中醫診所推薦針對胖因調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kh3fsiaa 的頭像
    jakh3fsiaa

    jakh3fsiaa的部落格

    jakh3fsi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